Cart 0

冷战时期的婆罗洲文化局与中文《海豚》杂志(1961-1977)

RM 25.00

作者:黄其亮
出版: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
类型:地方研究
排版:横排
字体:简体
印刷:慕娘印务有限公司
初版:2019年12月
页数:206页
ISBN:978-983-9360-70-7

【内容简介】

婆罗洲文化局(简称文化局)由英殖民地政府成立于1958年9月15日,恰逢东南亚冷战的高涨期。根据该局1960年的年报,成立宗旨有三,即(一)协助政府部门出版技术、半技术或教育性质的书籍;(二)鼓励本土作家积极创作,且发行与待售他们的作品;(三)建设书刊销售网络,以推广本土或海外出版的适宜读物。到了1970年,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联合邦计划以后,该局又加入另一项新宗旨,即协助政府鼓励人民广泛的使用马来西亚语。

显而易见,文化局的出版、鼓励本土创作、销售与马来西亚化的转变是在冷战从高涨至衰退期完成的,从而构成了60、70年代冷战时期婆罗洲的特殊文化景观。在将近20年的出版期限中,它经历了冷战斗争、殖民政府统治、反殖反帝反马来西亚计划动荡时期及马来西亚建国等重大事件。

中文版《海豚》正是在这背景下出现,并且是唯一一份由文化局筹办及编辑的砂华学生与青年杂志。其出版年份介于1961年11月至1977年9月,总共有191期。杂志的阅读对象除了高小与初中华校生,高中生或离校生(毕业或辍学)更是重要的潜在读者。

此外,《海豚》内容丰富,意蕴深厚,既有地方、各族群与风俗介绍、民间故事、历史故事、国英语园地、算术之页、常识习题、学生园地、摄影等,又加插漫画图,可谓文图并茂。从整体销售数量来看,它极受文化界、教育界与知识青年们的欢迎,是文化局主要销售业绩。

本文尝试把《海豚》的创刊置于文化冷战的脉络进行考察,从编辑与选文解读它出版的表层与背后意义,借此勾勒英殖民政府赋予婆罗洲文化局与中文《海豚》的特殊使命。

【作者简介】

黄其亮,砂拉越诗巫人。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现代语文暨大众传播学院外文系文学硕士。研究兴趣与方向为砂拉越社会冷战史(包括政治、文学与文化)、马华文学和地方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