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art 0

这里

RM 28.00

作者:蔡羽
出版:风行文化事业社
书系:home1
类型:散文
排版:横排
字体:简体
印刷:时代印刷纸品公司
初版:2013年7月
页数:183页
ISBN:978-967-11973-0

【本书简介】
翻阅记忆和资料,有些曾经深刻的往事,逐渐消散在时光流转之中。然而,这些消散的往事,对一座城市而言,其实很重要。于是,蔡羽用文字和影像,试图把这些充满情感的点滴记录下来。本书收入的,都是古晋人的集体回忆,重温这些回忆,我们看见一座城市的传承。

【作者简介】
蔡羽出生于古晋,11岁开始投稿,14岁开始以“蔡羽”为笔名。新闻传播系毕业,曾经在报馆担任副刊主编,创办电子杂志,现经营印务与出版社。

文字创作以诗为主,也写散文、小说、时事评论,曾经为报章撰写专栏《这里的故事》及多个时事专栏。自中学开始即在多个文艺创作比赛得奖,获得2001年第六届花踪文学奖新诗佳作奖、诗巫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等。

作品曾收录于《拾美年华》等合集。

【作者自序】
《因为一次迷路》

还是得从老街说起。

如果把我和老街视为一个组合,这是一个没来由的组合。我生于肯雅兰,成长于诏安路尾,后来搬到朋岭继续成长。在那个年代的地理印象来看,我的生活圈子都在市区周边徘徊。

从小很少去老街。所谓的老街,我指的是海唇街这边的老巴刹、甘密街那边的新巴刹,再加上浮罗岸这一边,大概是这样。这是古晋,不对,是砂拉越的发源地。我的童年和这个伟大的区域绝缘,即便来了,也浑浑噩噩,跟着大人的屁股走。

少年时有一次“经典”的迷路,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。那年十三岁,不会搭巴士却跟着一位学姐的尾巴上了巴士,以为住在我家附近的学姐一定也是回家。结果,她竟然在我全然陌生的一排老店前下车,我只好傻傻跟下去。

学姐回头看见我,好奇的问:“你也来这里?”

我嘴上当然不好意思说是跟她来,于是只好随意回答一声。心里却焦急得很,我知道自己到了“荷兰”。学姐的背影在视线范围消失,举目望去,街道两旁的老店很陌生也很阴森,尽管这条路是热闹的,可是在我的印象里竟然没有丝毫依据。

硬着头皮向一家咖啡店的老板娘开口:“请问这里是哪里?”

当然,很快的我就有了答案,原来迷路在浮罗岸。伴随答案而来的是咖啡店里的大人们忍俊不住的笑声,还有人说这小孩怎么连这是哪里都不知道。老板娘惠借电话之后,爸爸来救我,松了一口气的同时,心里也很受伤。

十三岁的我,开始觉得有必要多了解这座刚升格为市不久的城市。

及至考上驾驶执照,我开始经常在老街兜风,也渐渐摸清这城的轮廓。然而,真正的了解,还是要说到在国际时报工作那几年。

有一次,国际周报企划了一个“百年老街生活香”的图像文字专题,同事亚威带着我和叶勤走老街。那是我第一次,用脚走遍这里的大街和小巷,在宽阔齐整的大道和阴湿污秽的窄巷,我闻到老街真正的、五味杂陈的味道。也开始意识到,身为古晋人,少了这些街巷回忆和认识,生命的厚度是有限的。

我爱上了这里。后来,偶然也是刻意,我的办公室也在这里。我有了更多理由和方便,跟老街腻在一起。越是这样,我越是开始关心过去。我的过去、我家的过去、这城市的过去、这国家的过去。

写这篇序文时,“世界末日”刚喧哗而过。我从来不相信2012是世界末日,但相信世界终将末日。排除行星撞击这类外力造成的灾难,末日应该是逐步降临的,如果人类继续无节制的消耗地球。这是自然法则,也是历史经验。

同理,我们今天所在的位置,所遭逢的际遇,肯定就是某些前因造就的后果。把前面的路迹理清了,眼前就清楚了,未来也就不会茫无头绪。

《这里》内收五十篇拙作,其中四十九篇是从2007年开始,陆续发表在国际时报的专栏文章,另一篇则是发表在报章副刊的散文。感谢国际副刊编辑沈雪华小姐当年的邀稿,给了我发表的平台,也让我有机会用文字来回顾这城市和自己。也谢谢我的老师田思和最佳拍档叶勤惠赐序文,提供意见,还有彭国良先生、徐蔡斌律师、陈殷琳小姐和吴晓彬小姐为本书提供插图。

要说明的是,这五十篇文章只是随笔小品,绝非历史书写。若说有什么价值,或许就是帮助古晋人,整理了一些大家的集体记忆,希望大家读着高兴。我会继续书写,继续为这座城说故事。

23-12-2012